凤楚 发表于 2024-10-16 02:26:29

从“工分”说开去

  从“工分”说开去
  前面一段时间,下班后习惯在 江湾城 路散步。路两边的顶级别墅和景观,为晚上带来了很好的情致。心情一舒畅,默默地开始思考 别墅景观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。
  首先,得承认 大城市的别墅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住。那么现在有一个问题出来:
  1 如果一个小乡村,树木,水泥以及其他 建房材料都不缺,请问这个乡村可以建立起 江湾城 两旁的别墅么?
  这里面涉及到设计和施工的问题。在互联网时代设计和施工技术不断外泄,理论上只要村民的劳动力将上述建筑材料组合起来,别墅和景观是可以有的。
  那么如何组织劳动力呢?地震后灾区的自救和毛主席时代的“工分”给我们很大的启发。亦即用无差别的劳动时间,通过互助的形式来进行组织。我们可以进行反问,若不用自救这种模式,用其他方式可以建成别墅?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可能会是用货币。
  以地震灾后重建为例,在外面打工的一天收入100多。在外打工的 小伙子参加家乡的建设,若按照货币来进行组织,很快会发现 是行不通的。因为在小乡村里面可能整个存在的货币都不足几千,而且小乡村是没有发钞权的。更重要的一直在小乡村生活的,可能根本就没有货币。初一看,小伙子是吃亏的,得出我们需要和外界进行交换,来换取货币的观念。但假如老乡认死理,只认 普世的“无差别”劳动,而根本不承认纸币的信用。因为用劳动换劳动是最公平的,而且纸币在老乡手里也没用,因为老乡不需要用纸币作为媒介和外界发生物品的交换。
  我们可以进一步设想,假如老乡坚持用无差别劳动把别墅建好了。我们再假设这个乡依山背水,是个世外桃源,在里面生活可以延年益寿。
  这个时候有印钞权的某个家伙,提着大包大包的现钞去老乡那里。小青年见了现钞,伙同乡长,把别墅卖给了那个家伙。一个一个别墅,不停地卖。到最后整个乡村都是那个家伙的。年轻人走了,远走高飞。剩下没走的成为这个家伙家里的仆人。而年轻人到城市里面工作,也没能积得一块属于自己的别墅。最后年老力衰,回到自己的故乡。而当初的别墅还是当初的别墅,空气里确实异常的气息。
  从上面的故事,我们其实可以再进行思考。在普世的观点下,无差别劳动有相同的价值,但这个价值不通过任何其他媒介,而是直接用劳动换劳动。也就是马克思的商品价格由社会劳动时间来价格,但前提是没有他的交换媒介,而是直接用劳动换劳动,用物品换取物品。
  一但涉及到货币,除非这个货币是上帝发行的,那么用货币来换物品,怎样来确定货币自己本身的价值?以前是金属本位,现在是纸币。用印刷纸币的时间来衡量么?显然是没有逻辑的。
  再深入,我们会发现,如果在小乡村承认 外界货币,整个小乡村会别外界的货币完全买下来。而乡村内部要发展好,要尽量摆脱 外界货币。
  我们还可以得出结论,货币权理论上应该由上帝掌握,退而求其次,也是货币权应该掌握在越小的范围越好。
  如果整个经济都由货币来进行组织,理论上离货币权越近的组织可以控制整个乡野。
  整个货币在大城市里面兜圈只是分配,而一旦到乡野,对乡野可能造成的破坏将是毁灭性的的。
  回到现实中,假如中国货币的信用来自于美元,而进一步用货币来组织经济,理论上美元是可以买下整个中国的。
  而对于内部,货币空转已非常明显,用货币来组织经济貌似已经是失灵的状态,用 折花哥的话来说,现在应该降低对货币调度经济的依靠。
  而更重要的是乡野已经放开大规模投资,若不考虑资本的审核,在人民币还没有摆脱美元影响下,美金通过资本项目大摇大摆进来,伪装成民资,将对中国脆弱的乡村造成毁灭性打击。
  这里面有先后的问题,也有对等开放的问题。1 人民币加快国际化再开放 资本项下的开放;2 投资对等。用物品换物品,用普通的劳动换取普通的劳动。
   
   
   
   
   
   
   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BV1ki2WYbEva/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从“工分”说开去